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崔家乡全新合作社基地,一台水稻插秧机正在田间作业演示。
眼下正是南方早稻抢收、晚稻抢种“双抢”时节。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农业机械化总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组织召开丘陵山区水稻生产装备现场演示活动,通过现场观摩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聚焦我国丘陵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薄弱环节,加快推进新装备熟化应用,促进技术到位率和装备匹配度提升,推进我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装备轻简化、智能化,便于农机上山作业
目前,我国三大主粮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总体较高,但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尤其南方稻区水稻机械化种植仍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短板。2022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扎实做好南方水稻机械化种植推进工作的通知,经过几年的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快提升,截至2024年,全国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67.6%,比2022年提高6个百分点,但与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的耕整地、收获等环节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与平原地区相比,丘陵山区受地形起伏条件限制,地块小、田块分散不规则、水田泥脚深等给农业机械作业带来不便。为适应小田块作业和田间转移,近年来,我国对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研发制造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减轻重量,实现轻简化。但是,轻简化设计与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存在一定矛盾关系,有时很难兼顾。
活动现场,由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联合研制的小型水稻收割机在田间快速穿梭作业。公司高级工程师丁小兵告诉记者:“这款机具最大的特点是收获损失率低和水田适应性强,损失率在2%以下,泥脚适应深度大于30cm。”丁小兵介绍,该款收割机经过对传动系统结构及整机的优化布局和紧凑性设计,在变速箱、喂入系统、脱粒系统、风选系统等部件上都进行了大量的轻简化改进,同时对整机重心匹配优化,确保在接粮处空袋与满袋、有无驾乘人员等不同情况下,整机重心都在一个合理范围,从而保障整机水田作业的稳定性。
近年来,我国再生稻产业发展迅速,降低头茬稻收获碾压率是再生稻收获机研制的重点。活动现场,星光农机梯田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实现无人驾驶,机具设计轻简化,重量轻,碾压小。湖南省农科院研发的收获机,通过降整机重量、减履带宽度、增收割幅宽,达到较低碾压率收获。江苏大学和江苏沃得公司联合开发的再生稻收获机开展同轨种收生产模式演示。江苏大学教授徐立章表示,早在这茬水稻育秧和抛秧时,他们就派人去兴安县进行对接,栽植参数要按照收割机的参数匹配。他说:“宽窄行虽然种植行数少了,但通过增加水稻密度,也能够保障产量。我们的目标是第一季不减产或稍微减产,第二季显著增产,确保两季总产增加。”今年8月,这台收割机还将会在福建开展同轨收割。
农机配备北斗导航,成为常见配置。记者看到,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的加持下,插秧机手只需在地头、地尾转弯处坐在驾驶位置上操控农机,其他时间由北斗导航控制农机作业,机手可同时负责装秧工作,进而节省人工和成本,农机更智能化。“转向提升、单杆操作、辅助直线行驶、施肥功能、无人驾驶等功能都可以选配,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插秧需求针对性地推出一些机型。”潍柴雷沃公司履带机工厂总装线工作人员陈望忠表示。
加强育秧集成配套,让秧苗与农机相匹配
水稻机械化作业好坏与育秧环节有直接关系,在补齐丘陵山区水稻种植机具短板的同时,育秧、运秧等集成配套技术也需相应跟得上。我国探索了多种水稻育秧和种植方式。
机插秧是目前我国水稻种植最主流的方式。水稻机插从一粒种子到育成苗插到田里,包括播前种子处理、浸种催芽、育秧播种、暗化齐苗、苗期管理、秧苗运输、机械插秧等多个环节,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育供秧和机插服务体系。目前,各地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机插秧采用的毯状苗育秧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还存在育秧技术掌握不够全面、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特别是育供秧环节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导致小农户对水稻育秧技术掌握不成熟,秧苗素质不高,进而影响机插质量。
为解决小农户育秧、机械种植难题,各地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强育秧、机械化种植。浙江省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采取代种代育、委托育秧、育插全流程委托等方式向中小种植户提供育供秧和机插服务。湖北省建立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其中,育秧中心、烘干中心是必选项。四川崇州耘丰农机合作社常年分3批育苗,供应商品秧3万亩。
目前,机械化插秧所采用的毯状苗育秧技术虽然较成熟,但还存在根部损伤大,返青期长等问题,加剧南方双季稻等多熟制产区茬口矛盾,降低了对寒露风等极端天气的抗风险能力。抛秧机返青期短,对于南方双季稻等多熟制产区较适宜。抛秧机采用钵体育秧,但育秧、运秧是难点,存在育秧技术门槛高、秧盘不能折叠、单次运秧量少、田间转运和人工成本高等问题。而且,对秧苗长度也有要求。
现场,常州亚美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带来了水稻钵苗摆栽机。公司相关人员表示,钵体苗一体放进去,采用顶杆机构顶出一排钵苗,由接苗机构抓取并翻转放到输送带上,输送带将钵苗送至一侧,由栽植机构将钵秧苗植入田中。与抛秧机比,这种方式不受风速影响,一天可作业40多亩,用种量减少30%~50%,秧盘用土量减少50%。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宋建农研究了大钵体毯状苗育秧方式,既有毯状苗特点,也有钵体苗特点。这种育秧方式在江西省推广快10年,但因育秧难度较大、成本较高,推广面积还不大。育秧环节成本高低是农户选择哪种育秧方式的关键。
科学、合理、充分验证,加快先进机具推广应用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方式有机械直播、机插秧,以及机抛秧和钵苗摆栽等浅栽方式。目前,机插秧是农户使用最广泛的机械化种植方式。
抛秧机作为我国原创的水稻种植技术,近年来也在逐步验证推广。科学、合理、充分地试验验证是一项机具推广的前提。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在广西、江西、湖南等地开展插秧、抛秧、摆栽等试验,对比增产效果、综合效益等。今年早稻对比试验表明,在适宜地区开展一定种植规模的机抛秧种植,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但当前要继续优化运秧上秧环节技术装置,适当降低辅助用工量。探索采用专项作业补贴等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调动农户应用积极性。眼下,试验验证工作还在继续。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祁兵表示,当前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还比较低,要加快提高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机具。在直播较多的区域大力推广机插秧模式,减少用种用药,促进绿色发展;在机插秧大面积应用、集中育秧已经比较成熟的区域,要进一步推动插秧同步施肥、辅助驾驶、自动装秧、覆膜插秧等智能、绿色、高效新技术熟化应用,同时探索示范机抛秧、钵苗摆栽等新模式,进一步释放增产潜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需要农机系统与农艺系统一起携手,测产时,要组织农艺专家开展联合生产验证,进一步加强对比试验,挖掘机械化增产潜力背后的农艺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优化机具。
机具用得好不好,机手是关键。“目前,各地开展农机手培训,主要依靠高素质农民培训,但是在农机系统这样的培训较少,希望在农机系统开展培训。”与会相关人员表示。
针对机械化促进水稻大面积提单产,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各省技术推广人员要经常下沉一线,比如到育秧时,各省育秧专家要下到一线,做好“最后一公里”工作。在推广上,每个主体拿出几亩地去做试验、去用,从提高大户主体认识开始,逐步带动其他农户采用先进的水稻种植方式。(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崔建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