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记者在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金庄村采访时看到,一架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绿浪翻滚的农田,细密的药雾均匀洒向茁壮成长的玉米苗。一旁的田埂上,被当地群众称为“开飞机的土专家”的杨梦龙正手持无人机操作器,时刻关注着飞行情况。
“不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咱都有。”杨梦龙既是无人机手,也是高辛镇志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我们实现了从精准播种、智能施肥到高效喷药、自动收割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志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拥有先进的农机设备和专业团队,包括拖拉机、旋耕机、风送式打药机、履带式植保机等机械30余台,以及17台植保无人机,可直接管理农田两万亩。该合作社不仅能为周边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土地托管和农机服务,还多次前往周边城市甚至远赴海南等地开展飞手服务。除了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睢阳区一些种粮大户也配备了植保无人机、智能水肥一体化机等高效农业设备,它们共同成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
为提升农业生产效能,睢阳区不断拓展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借助智能化手段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目前,全区建有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4个,配备有自动虫情测报灯、气候监测仪、重大病害智能监测仪、田间可移动实时监测设备和数据传输、汇总、分析等软硬件设施设备,形成了聚点成网、全面覆盖的防治格局。
三分种、七分管。连日来,睢阳区紧扣农时、科学施策,分派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全方位指导农户做好化控、追肥、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工作。农技专家巧妙地将复杂的专业术语转化为接地气的大白话,确保农户能轻松理解、精确掌握,为秋粮丰产丰收夯实基础。
在睢阳区包公庙镇种粮大户赵雷的田地里,成片的玉米在微风轻拂下轻轻摇曳,绿油油的大豆苗则整齐地穿插于玉米行中间,长势喜人。
“今年我种了150亩地,采用的是4行玉米和4行大豆的复合种植模式。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这几天正使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机对玉米进行滴灌追肥。”赵雷说,预计每亩地能收获玉米1300多斤、大豆150斤,相比单纯种植玉米每亩地将增收400多元。
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只是睢阳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缩影。近年来,睢阳区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路径,通过创新机制、培育新型主体、强化政策支撑等有力举措,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夯实基础。(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燕 陈炫羽 通讯员 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