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 新闻 工作动态

聚力建设农业强市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访漯河市政府副市长王继周

发布时间:2025-07-14  信息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明确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这为我们做好今后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7月4日,漯河市政府副市长王继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漯河而言,要抓好贯彻落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高水平守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发展高效乡村富民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市。

  聚焦保障粮食安全

  加强耕地保护与产能提升

  “漯河市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王继周说,全市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落细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0万亩以上;严守耕地数量红线,确保全市耕地保护面积不低于267.5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239万亩。

  2025年,漯河市实施31.3万亩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工程,到2027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58万亩以上。按照“初设到田间、评审进乡村、招标全透明、施工严监管、验收全覆盖、管护智能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六步工作法”,对项目建设全过程实施监管,落实项目专班推进机制,资金专户管理,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见效,为粮食丰产夯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漯河市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行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融合,统筹实施绿色高产高效、规模粮油主体培育等工程项目,集中打造45万亩小麦、56万亩玉米、8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区,带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推动全市粮食亩产逐步达到吨半粮田,全年总产稳定在38亿斤左右,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聚焦乡村富民产业

  延长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按照漯河建设现代化食品名城的总体部署,全市以‘大农业观’夯实产业根基,持续深化‘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争当践行‘大食物观’的领跑者。”王继周说,漯河将进一步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不断增强产业韧性。

  目前,漯河市研究出台了《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聚焦粮食、畜牧、油脂油料、特色果蔬、农文旅等6大集群,培育优质小麦、畜牧、小辣椒、食用菌等15条富民产业链,做大“土特产”文章,做精做优乡村特色种养业。未来五年,全市将发展优质小麦130万亩以上、优质食用菌6000万棒以上、小辣椒种植面积达60万亩以上、生猪出栏量稳定在320万头以上、家禽养殖稳定在1亿只以上。

  “漯河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到203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10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4.8∶1。”王继周说,这就要求全市要建好优质小麦、生猪、家禽等产业化联合体,加快绿色食品产业链式发展,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年新增10个以上。同时,加强中国食品名城品牌馆文化赋能,推进“豫农优品”“美豫名品”与“食全食美漯在其中”文化元素相融合。

  聚焦科技赋能增效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漯河市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王继周说,大力支持双汇、卫龙等龙头企业延链补链,持续壮大冷链肉制品、休闲食品等产业链。

  以提高农业生产与食品产业适配性为导向,漯河市鼓励大树食品、豫鼎源食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实验室合作,促进“农食融合补短强弱”。引导中大恒源、微康生物等企业发展“健”“药”“妆”字号等产品,支持安迈康农业微生物研究院申创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做强“益生菌+”产业链。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主产区与科技创新活跃区深度合作。

  为充分发挥市农科院技术优势,漯河市依托省级超级小麦选育基地、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等平台,加大研发培育“漯农芯片”;支持金囤、郾丰、金秋、豫禾等种业企业发展壮大,鼓励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创新合作,全市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到30万亩以上;支持市农科院联合中原食品实验室开展高油酸花生、抗赤霉病小麦、宜机收芝麻等6大突破性品种攻关,为种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漯河市坚持“优机优补、有进有出”,加大对短板农机、智能农机、先进适用农机补贴力度,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种养加全链条高性能农机装备应用全覆盖,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促进种、肥、药、机、技等生产要素精准管理。

  聚焦和美乡村建设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漯河市坚持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理念,支持5个县区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建设,形成可实施、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王继周说,以“五星”支部集群引领食尚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贾湖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促进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三生融合。

  基于此,2025年,漯河市计划实施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完成80公里以上;加强农村供水保障,加快北舞渡水厂、裴城水厂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加强电网和通信网络建设,完成100个配电台区升级改造,新开通5G基站48个;开展教育医疗提质增效行动,提升改造农村学校5所;构建起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农贸市场网络。

  王继周表示,漯河市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六乱六清”整治,实现镇村环境整治全覆盖、监管全方位、保洁全天候,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高质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争取到2030年,全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农村户厕实现愿改尽改。(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仵树大  通讯员  梁彦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