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中原大地,麦浪翻滚,金穗飘香。河南从南到北即将陆续进入“三夏”大忙时节。
今年,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与多重生产挑战交织。作为小麦总产居全国首位的粮食主产区,河南如何筑牢粮食安全防线?5月16日召开的全省“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勾勒出一幅“保丰收、促衔接、强保障”的攻坚路线图,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天气博弈的“三夏”攻坚战全面打响。
战灾害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今年河南夏粮生产历程曲折。去年入冬后气温持续偏高,导致个别地块小麦旺长;春节前后,寒潮接连来袭;3月中旬以来,干旱少雨与大风天气持续,引发旱情;当前,又面临干热风、“烂场雨”和病虫害等多重风险叠加。可谓“小麦每生长一步,都要闯过鬼门关”。
受干旱影响,南阳唐河、方城、内乡、镇平等地部分岗丘地块的小麦已提前开镰收割。省农科院小麦所研究员、省小麦生产专家指导组专家方保停博士解释,气温持续偏高、降水明显偏少,干旱与高温双重压力下,导致浇灌不足、无灌溉条件的丘陵地区小麦提前成熟。
今年我省小麦生育期差别大,要坚持夏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近几天气温持续偏高,出现干热风天气。小麦仍在灌浆的地方,要抓住最后窗口期,继续动员群众喷施磷酸二氢钾,延长灌浆时间。豫北发生冰雹灾害的地块,要指导群众混合喷施叶面肥、杀虫剂、杀菌剂,防病虫、防干热风,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据气象预测显示,今年小麦成熟收获期全省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0—2成,降水过程与麦收期局部有重叠风险,旱涝急转风险不容忽视。为此,“三夏”期间,全力以赴抓好机收作业,全省计划投入农机400万台(套)以上,其中联合收割机20万台。同时,用好832个农机服务中心、742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加强区域应急调度、应急抢收和应急烘干,科学有效应对持续阴雨天气。
抢农时分秒必争保丰收
夏收如同“龙口夺食”,夏种需要抢墒播种,每一个环节都刻不容缓。南阳全市1100万亩小麦即将进入集中收割期,“四个强化”机制全速运转——市级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建立市县乡村组层层分包责任体系,将收割任务细化;通过跨区域协调,从陕西、山西等省对接协议引机到位2700余台,社会经纪人自行引进1万余台,本地1.3万台设备已全部检修完毕;在高速路口、主要国省道口建立64个“三夏”跨区机收服务站,为农机手提供机收分布图、道路指引、技术指导、信息查询等服务;2.8亿元补贴资金支持补贴各类经营主体购置履带式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1841台履带式联合收割机、781台(套)粮食烘干设备已进入临战状态。
信阳则同样及早安排、强化措施。该市计划投入1.5万余台收割机、1300余台烘干机,日烘干能力达4.2万吨,满足小麦大面积收割对机械的需求;287万吨空仓容、30亿元收购信贷资金提前到位,确保“应收尽收、应储尽储”。截至5月15日,该市170.22万亩油菜收割完毕,预计小麦大面积收割将于5月25日后开始。
夏收连着夏种,在夏种方面,省农业农村厅明确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高质量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任务。
“春争日,夏争时”。秋粮播种越早,增产就越明显。会议要求,各地要引导农民收一块、种一块,抢时早播;指导农民选用高产耐密抗倒品种,应用气力式精量播种机和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大力推广种子包衣、玉米密植滴灌、水稻机插秧等技术,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后墒情不足的玉米,要及时滴水出苗或浇好蒙头水,提高出苗率。
早准备做好收储保颗粒归仓
“当前,我省小麦市场价格受到玉米价格上扬、基层粮源减少、制粉企业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出现小幅回升,中等小麦价格保持在1.20—1.22元/斤,较一季度低谷时期上涨1.19%。”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国家为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到库价格持续3天低于最低收购价格水平时,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当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入市,开展市场化收购。”
夏粮收购是确保颗粒归仓的关键环节。我省粮食和储备系统早部署、早准备,560亿斤空仓容、2.6万台收购设备全部到位,农发行500亿元收购资金就绪。我省推广预约收购模式,优化预约流程,让售粮农民少跑腿、少排队、快售粮。
同时,我省深入开展粮食流通监管行动,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紧盯损害农民利益的“小切口”问题,充分发挥12325监管热线和本地举报热线作用,加强与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突出对收购环节压级压价、以陈顶新、拖欠售粮款等涉粮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确保夏粮收购平稳进行。
中原熟,天下足。从豫南的金色麦浪到豫北的待收粮田,从智能化的农机调度到严丝合缝的部门协同,河南正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答好“三夏”大考卷,用汗水和担当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中原力量。(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