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粮生产的关键期,镇平县聚焦小麦稳产丰收目标,统筹推进“一喷三防”、科学抗旱保苗等重点工作,通过科技赋能、精准服务、部门联动,夯实丰收基础。
科技赋能“一喷三防”
织密病虫害防控网
嗡嗡嗡……4月22日清晨,4架植保无人机在张林镇官寺村连片麦田上空盘旋,将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药剂均匀喷施至麦穗,为小麦抽穗扬花期构建起抵御赤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护网”。
“赤霉病是小麦的‘癌症’,一旦暴发将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镇平县高级农艺师郭国安介绍,当前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也是赤霉病浸染的关键窗口期。“一喷三防”作业可实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多重功效,不仅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还能促进小麦灌浆增重。
官寺村种粮大户崔新贵今年种植了120亩小麦。他站在田埂上看着无人机作业,脸上难掩笑意:“有了这道‘防护盾’,今年丰收心里更有底了。”
据悉,镇平县成立小麦赤霉病防控专班,对防控工作做到“统一防控指挥、统一物资调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综合防治、统一质量监控”,细化作业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全县麦田精准防控全覆盖。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出动无人机1400架次,82万亩小麦已全部喷防一遍。
科学抗旱保苗
精准施策解民忧
除了病虫害威胁,近期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也给麦田管理带来了挑战。镇平县启动“抗旱保苗攻坚战”,组织21个技术指导组、百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土壤墒情、苗情制定“一户一策”,开展科学抗旱。
“扬花期麦田暂不浇水,扬花后要立即灌溉;严重干旱地块每亩灌水30—40立方米,一般地块20立方米即可……”在贾宋镇黑龙庙村,高级农艺师邹春雅向合作社社员演示节水喷灌设备操作要点。她特别提醒,抽穗扬花期是小麦需肥关键期,脱肥发黄地块可结合浇水每亩追施5—8公斤尿素,确保养分供应。
天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占成对此积极响应,组织50余名社员、调配喷灌设备,按照“先急后缓、分类灌溉”原则,计划在扬花前完成2000多亩麦田的首轮浇水。“农技专家每天来地里指导,我们心里更有数了。”李占成说,科学灌溉让麦田墒情明显改善,每株小麦穗粒数有望增加2—3粒。
“为保障灌溉设施正常运行,贾宋镇水利站、供电所组成联合排查组,对全镇608眼机井开展‘拉网式’检修。”贾宋镇副镇长李朝玉说,“目前所有机井均已调试完毕,保障正常使用。”
部门协同联动
凝聚稳产增收合力
在镇平县的麦田管理组合拳中,部门联动是关键一招。农业农村、水利、气象、供电等多部门建立“每日会商”机制,气象部门实时发布墒情、雨情预警,水利部门统筹调配水库水源,供电部门保障灌溉用电,开展“防病虫、抗干旱、保墒情”的全链条协作。
贾宋镇镇长崔延旭介绍,该镇将抗旱浇麦与病虫害防治同步推进:一方面发动群众完成4.4万亩麦田首轮灌溉,启动第二轮灌溉;另一方面组织20余架无人机,用3天时间完成全镇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我们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责任制,确保每项措施落实到田、责任到人。”崔延旭说。
在技术服务层面,镇平县构建起“县农技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技术员”三级网格体系。镇平县农技中心主任张立军介绍,抗旱浇麦、预防赤霉病是这一时期麦田管理的重点任务。近40天来,他们把办公室“搬”到田埂上,在小麦生产一线查墒情、病虫情,根据小麦生长发育时期,分类施策、分田管理、分户指导,开展麦田精准服务,为全县夏粮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记者 曹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