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精耕细作,明年粮堆如山。
眼下,小麦进入管理关键期,洛阳市孟津区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农田里智能化农机具大显身手……一幅春耕图在邙山腹地、黄河岸边徐徐展开。
近年来,在孟津广袤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玩转新农机、懂得新农技、搞定新渠道的新农人。他们有新思维、新方法、新视野,扎根农村,智耕沃土,成为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生动实践者。
掌上管农田
灌装农药、开启导航、设定航线、执行作业……
4月15日,会盟镇扣马村高标准农田,随着28岁的新农人焦随龙轻按遥控器上的启动键,负载50公斤“一喷三防”药液的无人机,根据预设线路精准喷洒农药。
高中毕业的焦随龙干过电脑木雕、石油检测等。2020年,他应聘到当地一家植保公司,很快掌握了无人机飞防操控技术,做起了职业飞手。
2021年,嗅到飞防商机的焦随龙辞了职,购买了一台智能无人机,自己当起了老板。除满足自家600亩粮田使用外,还为周边种粮大户提供撒肥、喷药服务。现在他有3台智能无人机,1天可完成1000亩麦田的飞防作业。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新农人不再靠苦力、拼体力。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史,正在被“面朝屏幕背靠数据”的智慧农业重新书写。
焦随龙说,智慧农业让新农人田间劳动强度降低40%、肥料利用率提高15%、农药使用量减少20%,亩均增收20%。他的愿望是建立一个集无人机保养、维修、培训于一体的服务站。
农机装备新
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孟津区从提高农事管理效能入手,大力推进农业“机器换人”,发挥农机服务组织作用,推行代耕代种代管代收服务。
小麦管理关键期,合理调配作业机具,解决“用工难”,催生了一大批从种到收到管的全程机械化新农人,有效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现在种地全程机械化,一台机器一天能追肥160亩左右,有效保障了丰产丰收。”也是在4月15日,横水镇铁楼村高标准农田,正驾驶追肥机追肥的90后新农人刘佳欣说。
刘佳欣不恋城市爱农村,当起了农业“拓荒者”。他招募7名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了金鑫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耕地机、联合收割机、青储饲料机等机械,订单式托管2000多亩土地,带动80多户靠做“田保姆”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为增强在外人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孟津区实施了“引凤还巢”工程,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年轻人返乡从事农业生产。通过政策推动、乡情感动、项目带动,该区先后吸引了1万余名新农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进一步激发农业发展活力,前不久,孟津区拿出70万元重奖了8名农机能手和种植能手。(许金安 郑占波 刘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