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这是首个由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指导农业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农业农村领域将发挥管全局、管长远的战略导向作用。《规划》提出农业强国建设“三步走”的主要目标,明确了农业强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和任务清单。这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系统部署,是新形势下统领“三农”工作的战略总纲。我们要深刻学习和领会《规划》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使农业强国建设加快迈上新台阶。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复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极端重要性。在大国博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把大国农业的发展主动权紧紧把握在自己手里,是我们应对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战略考量,更是我们行稳致远,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纵观世界上的现代化强国,都有强大的农业基础作支撑,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强国是靠别人吃饭的,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强国是将农业假手于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国式现代化的质量才更高,成色才更足。
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这是世界现代化农业强国具有的普遍特征,只有达到了这些标准,才能称得上农业强国。同时,我们的农业强国建立在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基础上,建立在人多地少、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特殊条件上。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照搬欧美等世界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建设模式,而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夯实根基。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标准线,但与其他现代化强国相比,我国依然面临挑战,城乡居民对粮食多样化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供求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面对如此形势,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同时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全领域推进农业科技装备创新,在农业科技、种业、农机装备、数字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要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全链条推进农业产业体系升级,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文章,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着眼全局。农业强国建设不单单是农业的问题,更与农村、农民问题紧密相连。要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农业强国建设不仅仅是“三农”领域的问题,更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要把更多资源力量配置到产业就业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与此同时,建设农业强国还要进一步深化农业对外合作,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强化落实。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全方位考虑,因时因地制宜,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农业强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部门要明确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职能分工,确保各项工作有人干、责任实。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同配合,强化规划、项目、资金、要素间的有效衔接,避免重复安排建设。还要重点支持农业强国建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强农业强国建设人才队伍,分类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让各项工作始终契合实际、高效推进。
目标既定,征程即起;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折不扣抓好《规划》贯彻落实,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干下去,把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