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为确保脱贫取得实效,县农机局引导发展再生稻致富。罗山县周党镇莲花农机农艺专业合作总社是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农产品初加工示范单位、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河南省植保专业化服务优秀组织、信阳市优秀科普示范基地、信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先进单位,生产的稻谷被评为信阳市知名农业品牌-产品品牌。目前通过转租、代耕、联营、联管等形式,年种植水稻达到20000余亩,现有各种农机具发展到150余台,总马力约3858千瓦。新增粮食烘干成套设备36台(套),日烘干能力达到2000吨,成为豫南最大的粮食烘干基地。近年来,我们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参与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在相关职能部门技术支持下,以再生稻产业发展为载体,尽可能在产业链条(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种、管、收等环节)上让贫困户参与,通过发展再生稻产业实现了“一季双收、户社双赢”。尤其是从2016年~2019年,合作社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建立工厂化育秧大棚14000余平方,建设机械化育秧流水线5条,2019年育秧能力达到200万盘,是名副其实的地方育秧工厂,合作总社成为本地优质粮食种、收、储、初加工基地,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再生稻产业发展情况
合作社于2013年从信阳市农科院引进再生稻种植技术,是我市首家把再生稻技术用于农业生产的合作社。在县农机局、周党镇党委政府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下,从最开始的小面积示范到目前的大面积推广,连年均获得成功:头季稻产量不减,再生季产量则由2013年的75.5公斤/亩提高到2018年的262.0公斤/亩,平均亩增效益500元以上。
为了推广普及再生稻种植技术,县农机局先后在合作社举办现场观摩会和技术培训会10余次,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建立了再生稻育插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带动了周边乡镇再生稻发展,2018年头季稻平均亩产590公斤/亩,再生季平均亩产200公斤/亩。2019年已经发展到8000余亩,目前头季稻丰收在望。
二、再生稻产业带贫情况
合作社对愿意通过发展再生稻产业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进行集中培训,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详细透彻的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讲解,在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合作社带领技术团队入户查看生长情况,提出意见。生产出头季稻和再生稻由合作社进行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分别采取采用代育、代耕、代管或联营联管模式。帮助贫困户统一育秧、统一机械化插秧、统一病虫草害防治,统一机械化收割,同时在育秧基地提供就业岗位等多种帮扶措施。按照合作社多年生产经验,在种植环节预计每亩可直接增收500元以上,加上节约成本和政府补贴,亩增收能够达到1000-1500元。2019年,帮扶罗山县周党镇东峰村、青龙村、秦畈村、中山村等村共计142户贫困户发展再生稻600余亩,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4000元。与此同时,合作社还与秦畈村、中山村等村签订集体经济发展协议,发展再生稻产业,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增收3万元以上。
三、合作社自身“获利”情况
合作社通过再生稻产业发展及带贫,得到了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学到了技术。这几年,各级专家直接手把手教我们技术,有啥问题直接问,都成“一家人”了;二是得到了各级项目资金资助。各相关部门也看到我们合作社是真干事、也能干成事,所以,扶贫的、农业的、农机的、科技的项目都支持我们,让我们快速发展;三是在地方影响提高很快。产业可靠,政府和农民都相信我们,愿意与我们共同发展;四是加快产业化发展。原来想跑各种品牌,难得很。现在各部门都支持我们,加快了合作社 “三品一标”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步伐。
通过发展再生稻,密切了合作社与贫困户之间的连接,让贫困户看到了通过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希望,合作社尽了社会责任,内心里有一种特别自豪感。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展再生稻产业,争取成为牵头单位之一,申报、认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再生稻区域品牌。我们有一个展望:希望在2-3年内,带动发展罗山县再生稻种植15万亩,合作社订单农业种植5万亩。延长再生稻产业链,提升再生稻价值,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