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罗山县农机局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坚持以农机推广服务统领全局工作,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狠抓农业机械化科技示范点建设,积极引进、示范、推广适合我县农业生产的先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以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重点,以农机化技术项目带动农机化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农机化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一、一年来农机化示范推广应用呈现五大亮点
1、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稳步推进。罗山县水稻种植100万亩以上,2018年全县共投入水稻插秧机765台,其中新增插秧机86台新增育秧机组6台(套),完成水稻机插面积28万亩,在全县12个乡镇建立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科技示范主体为依托。每个示范点的育秧规模要满足向500亩以上示范大田供秧,周党莲花农机合作社今年建了可向8000亩大田供秧的机械化育插秧基地,在满足自己使用的同时,并辐射到附近乡村。
同时,县农机局为了加快推进我县水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进行再生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进行指导,努力解决制约再生稻生产瓶劲的难题。3月26日下午,县农机技术人员来到周党镇莲花农机专业合作社育秧基地技术指导。
一是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周党镇莲花农机专业合作社确保2000亩面积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指导。通过大户带小户,带动贫困户,推动全县稻米产业的绿色发展。
二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到位。在再生稻生产的关键农时季节,机械化育插秧期间组织种植户到现场培训观摩,使再生稻高产高效新技术为越来越多农民掌握。
莲花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包乃勇对农机人员现场讲解钵体基质育秧技术和插秧机的性能、特征,现场进行操作,手把手传帮带十感激。
我局举办了插秧机操作和育秧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250人次,组织机插、育秧现场会3次,印发宣传资料及技术资料近1000份,各级媒体宣传8次。所做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机插工作快速发展。
2、承办河南省2018年水稻钵体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项目。我们与市农机推广站的密切配合和市农科院的技术支撑,全面完成项目既定目标。共建立示范区106亩,增产幅度达10.9%,亩产达到642.8公斤。试验表明,钵体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适宜豫南稻区机械化作业,可大范围推广应用。通过试验,研究钵体育秧与常规育秧对水稻秧苗及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栽插后对水稻生长过程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沿黄稻区机械化作业的育秧方式,探索增产、增收的稻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体系,为大面积推广应用作好服务。
在河南省 2018 年水稻钵体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暨试验示范工作总结会,作为示范项目县并做了典型发言,并得到了省站领导的好评。
6月11日上午,省水稻钵体育插秧机械化技术项目演示会在周党镇莲花农机农艺合作总社示范基地举行,市农机推广站、县农机局、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种粮大户近60余人观摩了演示会。水稻钵体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核心技术成熟,取秧快捷、连续,不伤秧、不漏兜,有效解决了水稻“栽插难”的问题,同时“带土移栽”的方式,减少了秧苗的根部损伤,提高存活率,返青快、分蘖多、生长期短、成穗率高。 经市、县农机技术人员实地测产,每亩收除杂质、水分折合干谷642.8公斤/亩,达一理想效果。
3、积极推广粮食烘干设备。聚焦耕、种、收、烘干,全程机械化,我们强化“补短板,促集成,提水平”的目标导向,着力建设高效服务模式的核心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共有粮食烘干机62台(套),其中新增粮食烘干机31台(套),完成粮食烘干3.8万吨,发展粮食干燥技术,改变传统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使到手的粮食损失降低到最低点,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农业丰产丰收。罗山县周党莲花农机合作社打造豫南最大烘干基地,已拥有粮食烘干机36台(套)。去年10月8日,市局闵局长在副县长杨昆陪同下参观考察了莲花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豫南最大机械粮食烘干基地,目前有36组粮食烘干设备,日可处理1200吨左右粮食,深加工大米180吨,不但脱水效果好,粮食损失小,还减少了不少的农业生产成本,解决了晒粮难的问题,避免了为人为因素对粮食品质的影响。闵远峰局长对此高度肯定,并指出,粮食机械烘干是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可有效延缓粮食品质劣变,增加粮食产后经济效益,目前我们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抓好典型,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购买烘干机械,努力为粮食长期安全储藏提供保障。
4、积极做好植保无人机和水稻植保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全县植保无人机保有量29台,完成作业施药面积20.3万亩。我们会同星时代农机公司在尤店乡顾寨村金地农机农艺合作社举办水稻植保机械化作业演示会。参会人员对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前景看好,轮窄行走方便,不伤害田间作物,作业效率高,农药流失飘移少。是目前传统的人工喷洒速度的百倍,完全有可能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工喷洒农药作业。不但能够解决自己流转土地的植保问题,还能对周边农户的农作物植保进行半托管。观看演示会的干部群众对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雾化效果。
5、农机新闻信息宣传工作出彩。
2018年,罗山县农机局采取两项得力举措,全力做好农机化宣传工作。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切实做好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营造风清正气的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农机形象,为推动全县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聚焦重 点,促进中心工作与宣传工作相契合。该局加强对新闻、信息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围绕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丰富载体,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反应农机化工作新成果,让机手和社会认可,合奏农机业务与宣传工作主旋律。
二是创新机制,增进农机业务与宣传工作新合力。局党组每年都召开会议,对信息化工作进行安排部置,制定出台宣传工作奖励与考核办法,对农机信息宣传工作提供便利,提供培训学习农机相关业务知识机会,鼓励他们多深入基层,挖掘农机新闻素材,培养出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2018年本地原创信息数量达139条,被国家级农机专业刊物及省、市、县新闻网站采用103篇,其中我局杨军同志在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中撰写的《罗山县农机改革开放奋飞天地阔》一文荣获优秀奖。
二、示范、推广主要做法
1、精心组织、认真筹划。一是制定切合本地实际,易于操作的项目实施方案。在项目确定后,根据我县水稻生产的实际,制定了《罗山县2018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实施方案》。对2018年的项目实施工作做了细致的安排,并落实了责任。 二是成立罗山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领导和部门协调。三是成立项目技术指导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通过广播电视、手机微信、短信、发放光碟、资料、召开现场会、播放录像片、走村串户等多种形式,面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广大农民召开不同规模的现场会,广泛进行宣传示范,进一步扩大技术辐射和普及范围。在水稻育秧和插秧过程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使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民对水稻生产生产全程机械化省工、省时、节省费用、增产增效的认识。
3、开展技术培训。一是年初制定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培训方案,确定了具体培训内容、方法、对象和培训的重点。二是编制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教材。我们根据各种插秧机的特点和本地农民的习惯,以秧盘育秧为主,编制了通俗易懂的水稻育秧技术教材,并印制成小册子向农民发放。三是全力做好培训工作,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320人,培训对象以农机专业合作社、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和科技示范主体为主,同时加强对乡镇和村级农机农艺技术人员的重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和水稻钵体育插秧机械化、油菜、小麦机播、无人机植保、粮食烘干、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技术。
4、培育农机作业市场。通过大力开展示范推广和跨区作业,农机化作用凸显,作业的辐射性和带动性增强,积极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不断提高插秧机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在双方互惠的原则下,引导跨区作业。加强信息服务和组织协调,引导机具有序流动作业,实现插秧机跨区作业形成优势互补。解决农户购买插秧机用“一季闲三季”现象。大力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以农机服务产业化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5、农机农艺完美融合。从选种开始就虚心向农技人员请教,主动采纳农艺专家建议,各环节严格按照农艺要求进行作业,实现农机、农艺的互相渗透,确保示范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新时供催生新思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我们农机部门在推广高效农机技术应用上下功夫,以科技支撑促农民增收,实施关键农机装备引进和技术科技攻关,强化农机农艺农事农信融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推进乡村振兴为使命,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新起点,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