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秋季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和大豆。全市现有玉米收获机3200台、联合收割机6500台,2017年玉米机收率达到91.4%,大豆机收率达到95%,收获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2018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调减至224.5万亩,预计机收率可达到92%以上。籽粒收获是玉米机收的发展趋势。玉米由穗收转变为粒收,可跳过晾晒、脱粒等环节,由地头直接装车烘干,省去辗转几次的运输环节,让“地头卖粮”成为可能。而在全市玉米收获机中,籽粒收获机目前占比不足10%,发展潜力巨大。
同时,玉米收获后烘干收储,是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建安区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该合作社拥有联合收割机28台、玉米收获机8台、大中型拖拉机22台、配套农具106台(套),共承包土地1500亩,托管土地8000余亩,农机作业服务能力较强。该合作社看好玉米收获后的收储利用价值,先后购置了6台粮食烘干机。2017年“三秋”期间,我市出现几十年不遇的连续降雨极端天气,大量玉米收获后难以晾晒,造成霉变损失。该合作社帮助农民机收玉米后,以最低每斤不足0.4元的价格收购近2000吨,在机械烘干收储后,以每斤0.9元以上的价格销售,获得很高的经营效益。
全市粮食烘干机目前保有量72台,理论上总作业能力可达到日处理2500吨,但实际利用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一家一户粮食产量少,种粮本来效益就低,农民不愿支付每斤0.1元左右的烘干费用,传统晾晒习惯一时难以改变。而由农机合作社在机收玉米后开展集中烘干收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益,这种延长产业链条的办法,能够有效提高农产品价值,增加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对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品质也十分有利。作为当前农机化生产的主力军,农机合作社由单一开展托管土地、订单作业等农机作业服务,到进入农产品经营领域,开展规模化经营、多元化服务,将是一个必然方向。
2018年,我市大豆种植面积调增到43.8万亩,订单作业方式已得到较好推行,预计机收率可以提高到98%以上。2017年,市农机局为农民量身定制了“滴滴农机”手机APP,下载安装后,可方便地找到附近的收割机,通过“一键呼叫”“一键导航”,迅速与农机手取得联系,自主对接机械,实现快速收割。目前,可以响应这种网约方式的,是安装了许昌自主研发的“智慧农机”终端的2400台联合收割机,以及已经下载安装了这个手机APP的1000多户农民。这种能够快速对接小麦、大豆等作物机械化收获的方式,已在2017年初步显现了效果。市农机局还将加强宣传推广,努力增加智能终端和手机APP安装数量,使网约收获方式在今后可以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