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6月4日17时,我市330万亩小麦基本收获完毕,实现颗粒归仓。“三夏”机收会战安全高效,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机械充足。全市累计组织7860台联合收割机投入生产。伴随更新换代,喂入量7公斤以上的大功率收割机已成主力。作业高峰期,全市日投入收割机最高6840台。各县(市、区)作业机械供应充足,均未出现明显缺机情况。
二是进度较快。麦收期间,我市无明显降雨,收割机供需对接顺畅,保持了较高的作业效率。全市小麦集中收获期自5月31日至6月3日持续4天,麦收任务早于南阳、驻马店等地完成,相比往年提前2天结束,机收率达到99.5%。
三是秩序良好。机收工作梯次推进,抢种工作同步展开,基本做到了收获一块、播种一块。麦收前,农机部门指导农机手对联合收割机等作业机械普遍检修一遍,培训收割机手、修理工1.03万人。开展了农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加强了对农机作业过程的安全监管,全市未出现较大农机安全事故。
四是科技引领。全市新装智慧农机终端600台,安装终端的收割机已达到2400台,信息化覆盖面拓宽,进一步提升了对农机跨区作业的组织调度能力。部分终端新增割台高度数字化控制模块,对秸秆焚烧源头实现有效掌控。为农民群众量身定制了“滴滴农机”手机APP,下载安装后,可方便地找到附近的收割机,通过“一键呼叫”“一键导航”,迅速与农机手取得联系,自主对接机械,实现快捷收割,极大地提高了收割机的利用率。
五是保障有力。市、县农机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随时应对突出情况、处理有关问题。市农机局组织5个督导组,深入各县(市、区)督导麦收工作。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和应急抢修服务队,并协调农机生产企业、经销商,开展送配件下乡村、送维修到地头等服务,确保了各类机械故障及时排除。通过智慧农机信息平台,实时掌握收割机到位情况,统筹协调机械组织调配工作,促进了作业机械合理有序流动。在巩固秸秆还田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秸秆回收利用新途径,引导开展秸秆打捆离田跨区作业,有力服务秸秆禁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