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省农机农垦发展中心 新闻 工作动态

抓住机遇 创新农机推广方式方法 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发布时间:2018-04-08  信息来源:河南省罗山县农机局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援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河南省罗山县农机局践行新发展理念,为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强化政策扶持,提升装备水平。去年我们就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按照“立足大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新农机”的要求,把加快推广新机具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政策创新,深入拓展农机推广新领域,加快拉长农机服务新链条,着力发掘农机服务新功能,再创罗山农机化科技推广发展的新优势。

一、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成效显著

农机化综合水平持续提升。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79.6万千瓦,农机总值8.03亿元;大中型拖拉机4568台,联合收割机2459台,较上年分别增长20.21%7.61%;播种机995台,插秧机546台,同比分别增长1.53%和增长17.16%;完成机耕面积145万亩,机收面积140万亩,机插()68万亩。

一是强化推广示范,推进农机新技术应用。我们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开展重点环节、关键领域、农民急需的一系列农机化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试验、示范工作。一是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去年全县共投入水稻插秧机546台,其中新增插秧机59(高速乘座式31台,手扶式28),新增育秧机组4套,建立育秧基地12个,水稻机插秧示范点12个,科技示范主体24户,完成水稻机插面积28万亩,通过引进新型水稻催芽器和基质育秧,解决了育秧难问题,并在周党镇莲花农机农艺合作社进行了再生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得到广泛认可,提高了农户对新技术、新工艺的认识。实践证明水稻无土基质育秧技术可增加水稻生长期,有利于高产创建,基质育秧,还可提高水稻机插效率,破解普通育秧取土难题。实施效益显著,机插秧亩均增产30公斤以上,亩增产效益75元,亩均节约成本65元以上,节本与增产效益合计为140/亩,为农民节本增效合计3920万元。二是粮食生产机械化还存在粮食烘干发展滞后等短板。2017年全县粮食烘干机保有量达27(),其中新增粮食烘干机11(),完成粮食烘干19000吨,发展粮食干燥技术,烘干机的投入使用为全县粮食安全又加装了“安全阀”,避免了马路晒粮带来的二次污染及潜在的交通隐患,粮食归仓的速度也加快了。三是积极做好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工作。全县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27台,去年小麦条锈病防治,植保无人机起到巨大作用。使用无人机速度快,效率高,操作简单,喷洒均匀和雾化效果好,环保效果好。植保无人机平均每分钟可喷洒约0.5-1亩。每次装药可以喷洒8-10分钟,每次起降可喷洒60-80亩农田,是目前传统的人工喷洒速度的百倍。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局农机推广站连续三年被评为河南省农机推广“先进集体”称号。

二、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围绕稳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及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一是围绕提升农机装备的供给能力,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薄弱环节的技术推广力度,提升植保、秸秆处理、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加快构建区域性标准化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着力突破、蔬菜机播机收作业瓶颈,加快花生机收、茶叶机收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积极主动作为,强化示范推广。进一步营造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和各部门各方面支持,抓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实施,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形成联动共促全程机械化的有效机制。以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加大示范推广力度,以点带面,典型模式推动的工作氛围。

三、着力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

围绕提升农机装备的供给能力,推动农机农艺融合,以“产业急需,农民急用”为导向,加快推广高效、低耗、智能农机装备,加快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的引进,大力推广粮食机械烘干技术、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及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强化技术集成配套,为规模经营和农业绿色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机科技推广,围绕提高农机服务的供给水平,积极培育专业综合性的农机服务组织,探索发展完善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加快形成总量适宜,布局合理,经济便捷,专业高效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引领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

我们局扶持的子路镇兴津合作社始终依靠科技发展特色产业,合作社作为市、县农机、农业技术部门的示范基地,依靠市、县农技人员作后盾,围绕优质水稻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来进行科学种田,发展特色产业。为作到农机农艺完美融合。合作社建立的一个1500亩高产高效优质粳稻基地,平均亩产粳稻1400斤,比种植灿稻每亩增产200斤以上,按每斤粳谷1.50元计算,至少可增加种植收益45万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县农机推广人员抓住增收这件事,大力实施向周边乡邻水稻育插秧示范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广人员利用其示范基地做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与合作社共同举办培训班,发放明白纸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大力宣传,提高周边乡邻对软盘育秧和机械插秧等新技术新工艺的认识,同时组织邻近贫困户到新建的50亩育秧工厂和机插秧现场实地观摩,增强感性认识。基本实现“春签一张单,夏收一仓粮”。目前合作社新建的工厂育秧和机插秧高产种植示范基地,大力推广软盘育秧,机械插秧、土壤配方施肥、生物除草等农业生产新技术,新经验、新工艺,从施肥、整地、播种、施药、收割、运输全部实行机械化。

四、强化服务保障,加快推进步伐。

农机部门从培育机插秧发展主体入手,创新服务模式,培育服务市场,健全服务网络,推进机插秧服务市场,健全服务网络,推进机插秧服务产业化,大力发展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组织化,大力发展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组织,优先满足农机合作组织购买水稻插秧机需求,同时引导和支持农机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机插秧作业协议,实行育秧、供秧、机插秧一条龙服务,鼓励农机服务组织的农机大户率先开展水稻机插秧,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推广机插秧技术,我县周党莲花农机专业合作社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免费提供育好的秧苗及机插秧服务,深受贫困户好评。在大忙期间,农机推广站组织懂技术、会维修的铁牛志愿者服务队,走村入户上门为机插秧农户、农机合作组织维修保养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对机插秧的作业质量进行技术指导,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网络完善、纵横联系、方便及时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方便及时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机插秧技术推进步伐。

目前我县农机作业一条龙模式,不仅能够大大减轻农业从业者的劳动强度,让农业生产更轻松,还可以让农民和机手利用更多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农艺,把地种了,把钱挣了,更利用实现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升土地的单位面积产业,真正变成一个可循环经济链条,现如今农民种地越来越省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