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机合作社进行整地作业
■本报记者王晓宇
今年的“三夏”机收大会战已经自南向北拉开帷幕。作为声名远扬的“中原粮仓”——河南省唐河县,“三夏”无疑是一次农机大练兵。回顾近两年的“三夏”,唐河县的210万亩小麦仅仅用一周的时间就能实现机收的完美收官,这是该县全面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带来的新气象。俗话说,“唐河熟,豫南足”,作为全国的粮食生产先进县、科技进步示范县和平安农机示范县,唐河小麦种植面积达21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120万亩,花生种植面积50万亩,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40万千瓦,拥有各类拖拉机16万余台,收获机械3200台,粮食烘干机76台,其他配套农具39.6余万台(套),全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建设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条件得天独厚。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唐河县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花生、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9.95%、95.01%、90.03%、89.03%以上。2017年,唐河县不负众望跻身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机械化“动力”足合作社“挑大梁”
去年9月份,唐河县在万亩玉米示范田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秋收机械化现场会。一台玉米联合收获机轰鸣而过,一次性完成了摘棒、剥皮、果穗装箱、秸秆粉碎等作业流程,令到场观摩的种植户发出阵阵赞叹。这台机器的主人正是唐河县地保姆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怀忠。2009年他开始组建农机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20多台拖拉机、10几台收割机,合作社承包土地600多亩,托管土地1000多亩。“通过现场演示,让大家亲身感受到机械化程度提高以后的好处,在全县能起到示范、引领和推广的作用,激发全县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我们农机合作社使命。”作为一名“资深”的合作社理事长,丁怀忠对农机合作社作用的认识愈发深刻。
正如丁怀忠所言,在唐河县农机化发展过程当中,农机合作社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唐河农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到200余家,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其中国家级农机示范社2家,省级农机示范社2家,催生出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跨区作业、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服务特色农业、联合经营、机械化一条龙服务八种特色类型,这些“服务套餐”推动全县土地托管和流转面积达70万亩以上,形成了全县5000亩保护性耕作技术和10万亩深松技术推广体系。在唐河县,农机合作社年作业面积达到全县耕地面积的68%以上,毋庸置疑成为全县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不仅如此,在推广新机具、新技术方面,农机合作社亦担负起重要作用。
回顾去年“三夏”,唐河县桐河乡祥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焦强着实出了一把风头。在唐河16.3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粮田高产示范田内,大型联合收割机“吞”着金灿灿的麦子,打捆后方方正正的秸秆直接被“请”进生物质制料机,经过约8小时发酵,通过农机自动化作业变身有机肥被播撒回麦田。焦强一边指挥着工人加紧进行秸秆生物制料,一边向“抢鲜”的粮农们介绍着秸秆制有机肥颗粒的好处,这也是唐河首次引进示范这项新农机和新农技。在作业现场附近是焦强开工不久的有机肥生产车间。“焦麦炸豆的时候,真等不及了。厂址刚定下来,我就把秸秆自动制料机运回来了,生产线也马上组装到位,这才能让大家伙儿现场感受到新装备新技术的魔力。”焦强说,“我们县是全国小麦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县,去年合作社就忙着搞绿色小麦高产创建。要想把这个活干出名堂,首先得解决化学肥料导致土地板结、残留超标的问题,有了这套装备,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听说有这个装备,一直没有亲眼见到,现在我真服了。往年为了禁烧秸秆,乡村干部磨破嘴皮跑断腿,也不一定百分之百保证不点火冒烟,通过这些演示能让大伙儿认识到,都别烧了,制成便宜有机肥往地里一撒就妥了。”唐河县源潭镇种粮大户田保强兴奋地说,“这就叫‘从地里来、到地里去’,少了浪费肥了地,绿了庄稼靠科技!”
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复式一体化作业、机械化收获秸秆打捆复式一体化作业、“机械化收获+小麦捡拾打捆自动化”作业、花生机械化播种作业、无人机喷洒秸秆腐熟剂等新型农业装备、新技术让粮农们大开眼界,而将这些新技术、新装备带到粮农们眼前的正是唐河县的农机合作社。“有了这些‘大家伙’、‘新窍门’,一个人种一百亩地也能翘着‘二郎腿’。再说了,这些机器代劳,一亩地能收千把斤麦子,真是‘种粮一身轻、粮袋满登登’。”焦强兴奋地说。
唐河县农机部门相关负责人侯兰举表示,唐河要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部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就得靠新型农机、靠新型耕作技术,全面、全线、全程提速提质提效农业机械化,农机合作社应该挑起推广新机具、新技术的大梁。
“唐河造”好使!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起垄、播种、施肥、打药、镇压……丁怀忠带着3名拖拉机手,俩小时种了30多亩花生,引来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前来看“稀罕”。田里跑的拖拉机“向阳红”,拖拉机尾部悬挂的花生精量施肥播种机,都是“唐河造”。“唐河造”的农机具,直接推动全县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跨越式发展。在唐河,丁怀忠率先实现花生种植全程机械化,“用上大农机,种田才轻松。”他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种花生,3亩地得干整整两天,累得让人“望地兴叹”。随着机播花生的普及,唐河花生种植面积增加至50多万亩,其中,机播面积超30万亩,每亩增产约两百斤。“这几年,我一直用唐河农机,好使!”丁怀忠说。
无独有偶,去年秋季,在唐河县万亩玉米示范田里,由唐河农机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型收获机械大显身手:机声轰鸣里,玉米收割机开始吞进成片的玉米,然后吐出金灿灿的玉米穗,身后留下的是粉碎过的玉米秸秆。“用这些大家伙干活儿,能顺顺当当地搞好保护性耕作。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的机器,咱用着放心。”唐河县张店镇青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尹中原说。言为心声,尹中原的话代表了唐河农民的农机消费心态,也折射出唐河农机市场的无限商机。
为完成由农机“消费大县”向农机“生产大县”的角色转换,唐河规划确立了4500亩的农机制造产业园,以农业机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为主导,计划5年内打造出中国中部最大农机装备基地。目前已入驻了亚澳农机、向阳红拖拉机、南商农牧、珠海银通无人植保机、大华机械等总投资逾20亿元新型农机制造项目。随着向阳红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第一台拖拉机正式下线,填补了南阳农业大市不能生产大型拖拉机的历史空白,成为唐河县农机产业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入唐河者,入中原”,唐河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两个农业大区的中间位置,是沟通南北东西的孔道,是东部生产力由东向西推进的“支撑点”和“接力站”,是生产大型农业机械的产业高地和创业富地,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作为全国农业大县、产粮大县,唐河也是农机生产和消费大县,农机产量、销量、用量和增量都非常可观,全县年销售各类农机具能达到3000台(套),20多个知名农机产品销售红火。
政策给力,消费升温。河南省每年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达16亿元,南阳市每年享受2.5亿元,唐河每年可享受购机补贴4000万元,就是这4000万元,直接带动全县农民每年花费1.2亿元用于购买新型农机,“背靠大树好乘凉”,毋庸置疑,唐河农机制造业的发展为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农机制造红火,农机消费提升,使农机产业园的联动效应正在展现。截至目前,唐河新建农机销售市场3家,各类农机购销网点达70多个,农机市场销售火爆,农民购机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机化水平大幅提升,规模种植、集约经营成为主流模式。